江淮遼闊 “風光”無限
——安徽電力發力新能源開發服務“雙碳”目標
2013年,世界首個商業化運行的同塔雙回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線路投運;2016年,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線路投運。兩條“皖電東送”特高壓線路建成,“長三角”特高壓交流環網形成,安徽電網進入特高壓交流大電網時代。2019年,世界電壓等級最高、技術水平最先進的±1100千伏換流站古泉站建成投運,安徽形成了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的交直流混聯體系,確立“送受并舉、東西互濟”的電網發展格局。
安徽隔江浙而望東海,橫亙東西而貫通南北。南北方地理分界線淮河橫穿安徽,將其一分為二。皖北是廣袤的平原,南方則不乏高山湖泊。10年來,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安徽不僅成為中國“能源互聯網”版圖上重要的“樞紐型、綜合型”節點,更是在清潔能源開發、發展上不斷發力,打造出一個“無限風光”的江淮大地。
革命老區煥發“再生”優勢
5月2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抽水蓄能電站500千伏送出工程正式投運。抽水蓄能電站接入安徽500千伏骨干電網,可進一步提升華東電網的調峰能力,成為華東電網的“穩壓器”。作為曾經的革命老區,現如今的六安市已是安徽積極推進縣域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排頭兵”。
2014年6月,金寨縣在全國率先實施光伏扶貧,并由此探尋可再生能源發展之路。截至2020年底,該縣累計建成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570萬千瓦,其中光伏發電320萬千瓦,風電80萬千瓦,水電160萬千瓦(含120萬千瓦抽水蓄能),生物質發電10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示范縣。
為保障可再生能源“發得出、并得上、用得掉”,自2016年起,安徽電力先后投資建設500千伏金寨變,提升當地可再生能源送出能力;建設可再生能源消納全時空調控平臺;聯合15家高校、科研機構研發使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集群并網消納關鍵技術”,保障新能源100%消納。
“這些設施和技術的投入,進一步提升了六安地區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并網效率。”安徽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副總工程師張煒說。
近兩年,六安充分利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優勢,不斷提升鄉村電氣化水平,加快鄉村振興腳步。
坐落在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大灣村,曾是六安遠近聞名的“窮破遠”。2016年開始,安徽電力在該村投資建設智慧電力臺區、零碳電力驛站、零碳能源智慧管控中心、儲能系統。該村以“政府主導、電網主動、多方參與”的模式,推動整村負碳資源參與碳市場交易,打造新時代大別山區的“零碳鄉村”和“負碳鄉村”;實現“旅游生態、產業生態、農業生態、宜居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月31日,安徽六安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氫燃料電池系統首次實現兆瓦級發電,標志著國內首個兆瓦級氫儲能示范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也是國內在氫能應用領域已建成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示范工程。這意味著,安徽電力在電制氫及氫能發電領域占領了技術優勢的同時,革命老區也將成為以氫能電站為核心的光、儲、充多級協同“雙碳”先行示范區。
采煤沉陷區重現“光輝”
位于安徽淮南潘集區田集街道的潘陽水上光伏電站是世界首個漂浮式光伏電站。5月20日,國網淮南供電公司兩名員工乘舟穿行在電站的水道間,開展光伏組件巡檢和效能提升服務。
淮南是中國13個億噸煤炭基地之一,素有“華東工業糧倉”之稱。隨著大規模開采,淮南有近十分之一的土地發生沉陷,變為湖泊。2016年,安徽省政府在淮南、淮北開展“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區水面發展清潔能源。
潘陽水上光伏電站便建在采煤塌陷區上,面積1393畝,總裝機容量4萬千瓦。16萬塊光伏板下,可進行特色水產養殖。截至目前,該電站已累計發電2.7億千瓦時,節省標煤8.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萬噸、碳粉塵7萬噸。
潘陽水上光伏電站的成功經驗,為安徽多個城市提供了綠色發展思路。之后幾年,淮南顧橋15萬千瓦漂浮電站、新集10.2萬千瓦漂浮電站、淮北濉溪10萬千瓦漂浮電站陸續建成,往日的城市“傷疤”逐漸熠熠生輝。
“2016年前后,我們就按照省公司要求,為沉陷區太陽能項目開通綠色辦電通道,提供升壓站選址設計等技術指導。”國網淮北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主任關亞飛說,“優先調度光伏發電,確保全額消納。”
水上發電、水下特色養殖的經濟生產模式,既能實現養殖與發電的產業融合,又能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各種“漁光互補”“農光互補”電站,相繼成為安徽各地鄉村的“香餑餑”。截至目前,安徽光伏電站裝機總容量已達1226萬千瓦。
今年2月,安徽各地光伏電站總出力連續4次刷新歷史極值,最高達到871.1萬千瓦,較歷史極值增加70.6萬千瓦。在保障電網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安徽電力通過組織省內外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加強儲能和負荷側資源利用等方式,充分挖掘網源荷儲各側調節潛力,確保光伏出力高水平消納。(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