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安徽最高氣溫達37攝氏度,安徽電網用電負荷再創歷史新高,達4582.5萬千瓦。全省15個地市用電負荷均創歷史最高值。
持續10多天的晴熱高溫,令長江干流安徽段水位全線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巢湖及各主要河流水位逐漸退至保證水位下,但仍超警戒水位;淮河蒙洼蓄洪區4個鄉鎮,除郜臺鄉部分地區洪水尚未全退外,其余地區已全面啟動復耕補種生產活動。
一邊是洪水一邊是烈日。既要保災后生產生活用電,又要保退洪排澇用電,更要全省電網運行平穩,電力供應正常。2020年8月,安徽電網迎峰度夏面臨嚴峻挑戰。
排水工作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
8月18日,廬江縣同大鎮石大圩潰破的第27天。圩內水深處依然接近5米,在烈日的照射下,洪水泛出刺眼的光芒。“現在排水工作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廬江縣委書記王連貴說。
石大圩青陽段上,45套直徑500厘米、重達2噸的排水管整齊鋪開。“往左一點、再往左一點、擺正……”同在圩堤上的陳發良指揮著施工人員往新立的電桿上架設變壓器。
陳發良是廬江縣供電公司電力安裝公司線路項目部經理。8月14日,他接到任務,務必在10天內完成16個臨時排澇站、240套潛水泵的電力施工工作。
“架設38根電桿、安裝27臺變壓器、敷設9800米電纜,以前最起碼要一個月。”陳發良說,“我們現在日夜不停地干,只要水退了,老百姓生活恢復正常了,再辛苦都值。”
和陳發良一樣,宿松縣供電公司員工方華兵目前只盼著永天圩內的水能早日抽排干凈。
8月18日,地表溫度超過50攝氏度。遠遠地就能聽見圩上25臺排灌機的轟鳴聲,25根粗大的水管以每秒100立方米的速度向江內排放洪水。
方華兵和同事行走在圩上,將線路和設備都仔仔細細地巡視了一遍,做了一遍紅外測溫:“天熱,設備又高負荷運轉,需要時刻關注,不能大意。”
據介紹,宿松供電公司為排澇配電工程投資了200余萬元,新建10千伏線路400米,敷設低壓電纜500米,新裝6臺400千伏安的變壓器。
電一直都有 生產生活沒受影響
8月19日,安徽阜南縣曹集鎮西田坡莊臺村民王今貴在自家地里種下了大蔥和綠豆,開始災后復耕搶種生產。
7月20日,“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放閘泄洪,位于蒙洼蓄洪區中下游的曹集鎮成了一片汪洋,王今貴生活的西田坡莊臺成了孤島。
“蓄洪那些天電一直都有,電飯鍋煮飯,電水壺燒水,生活沒受影響。”王今貴說。
楊道路是曹集中心供電所所長,從開始蓄洪到8月1日退洪,他和供電所21名員工分別在28個湖心莊臺上駐扎了10天。“莊臺臺區都是標準化建設,戶均容量超過2.4千伏安,我們在上面就是幫客戶解決些日常問題,給他們一個安心。”
自2018年以來,安徽電力在淮河蓄洪區累計投入了7.5億電網改造資金,改造蒙洼地區110千伏電源點不足、35千伏網架薄弱、變電站“串燈籠”和單電源供電等問題。
為了保證居民災后的生活生產,退洪后,楊道路和同事們對供電區域內的電力設施做了全面檢查,又幫著部分村民檢查、整理了漏電保護器和室內線路。“保證居民能敞開用電。”楊道路說。
針對水情剛退、高溫初襲這一情況,安徽電力要求各市縣公司實時跟蹤農業用電灌溉需求,及時安排配變增容;開展抗旱站用電檢查,協助隱患治理,做到農業生產用電有備無患。
現代化防洪迎峰 電網更安全
“500千伏肥繁5305線82、83號桿塔基礎水淹約2.5米深、導線對水面最小距離約8.5米……”8月19日,安徽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運檢分公司經理琚忠明守在輸電智能管控中心,查看著各災情嚴重地區的線路的實時運行狀況。
因持續受到暴雨洪水侵害,安徽長江、淮河、巢湖流域共有6處重要通道、454基桿塔被淹。“桿塔長時間在水中浸泡,土質松軟,基礎埋深較淺,可能發生基礎沉降、桿塔傾斜、拉線失效等不利狀況。”琚忠明說。
在該智能管控中心可以看見,位于廬江縣白石天河同大鎮線路現場的工作人員將無人機設定好飛行路線后,無人機便自動起飛開始對線路展開巡視。機上搭載的北斗衛星技術和定點拍攝技術,可對重點區段桿塔三維位置變化進行監測并傳回拍攝的圖片。
8月12日,輸電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多普勒雷達系統提前10個小時預知了馬鞍山和縣將發生風災,隨即對當地500千伏關涂5323線展開監測,為之后的搶修響應預留出足夠的時間。
據悉,在長達60天的汛情期間,該公司對650處超、特高壓電網防汛重點塔位進行重點管控,利用智能設備發現地質災害點4處,隱患101處,全省的超、特高壓輸電線路及密集通道始終保持安全運行。
“線上監控分析、線下巡查跟蹤”的智慧運檢模式不僅將防汛抗災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防控,同時也在迎峰度夏期間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用電體驗起到重要作用。
全面監測、智能分析、主動預警、精準推送、高效巡視一連串“高難度”動作有序銜接,平滑遞進。不斷推進的新型數字基層設施建設為安徽電網在這個風雨長夏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障。